天天日报丨怎么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或者说家长怎么发现孩子更适合学什么呢?

2023-07-02 21:55:11 来源:顶端新闻

我思考这个问题,是为了自家普通孩子。


【资料图】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

——《跃迁》

01.你,也许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对孩子的教育自信满满的父母。

你,也许是一个对未来茫然,却不知道如何着手教育的父母。

你,也许生活在繁忙的一线城市。

你,也许远离了熙熙攘攘的生活,在一个平凡的小城市里过着平静的生活。

但,总有一些时刻,想到孩子的未来,你会茫然,会焦虑。

你觉得,孩子这么普通,该怎么办?没有什么天赋,没有什么浓厚兴趣,看不出什么特殊点,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孩子。

而无论是新闻,还是孩子上学的学校,都在告诉我们,天资出众的孩子才是闪光之星,才是值得关注的那一个。

是孩子不够好吗?不是。孩子只是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成长之路。

有一条路,刚好是为我们的普通孩子而准备。

2.在读《论语》时,我对"君子"的概念念念不忘,心里想着:有没有一个词,一个概念,能代表孩子的成长目标,能让他们不断成长,不断拓展?

而在看《跃迁》一书时,有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这句话让我突然顿悟,我们要培养孩子的方向,就在这里。

所以,我创造了一个词:IQ少年。

此处的IQ,是"I have a Question"的缩写。

每一个普通不普通的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找出好问题"和"擅长解决某些问题"的孩子,也就是IQ少年。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

比如我,我从小就很好奇这些事情:为什么美丽的隔壁姐姐会读不好书,为什么大家称为聪明的男孩子会混的很差,为什么很努力的人成绩还是不好,为什么一个家庭两个孩子最后差别这么大。

其实底子里好奇的,是一个人成长,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一个人,应该怎样成长,怎样学习,找到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幸福人生。

这些问题,成了我生命里的根基,让我学着阅读,学着思考,学着成长。

当我有了孩子以后,我想要解答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我学着写作文章,学着开发课程。

世界如此丰富而广大,每个人的关注与疑问,都会不同,这正是我们的人生之本。

有一个人,他一直对一个问题好奇:为什么很多人明明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还是不快乐?而他给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人们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无比快乐甚至幸福,人们又是如何获得和评价这样的快乐和幸福的?最后,他写出了一本经典书籍《心流》,成为了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

爱因斯坦小时候问自己:"如果和光线一起旅行,你会看到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才有了相对论、质能方程E=MC2以及原子时代。

最近,我在看刘慈欣的《三体》,其中提出的"宇宙社会学、黑暗森林、思想钢印、猜疑链、降维攻击"等词汇,让人思想受到极大震撼。而这样优秀的科幻作品,与刘慈欣回忆童年时看到的一颗星星,以及以此产生的问题有着莫大关系。

"我看着那颗飞行的小星星,心中充满了不可名状的好奇和向往。而与这些感受同样记忆深刻的,是我肚子中的饥饿。"

宇宙与人类的生存,成为他作品的主题。

每个孩子,即使是同一个班级,同一个家庭,他们关注和疑惑的事情,都各有特色。

尊重孩子的本性,也就是尊重他们的关注点。

找出孩子的疑惑与问题,也就找出了他们的人生大路。

4.社会极其需要好问题。

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里的一句话:在2050年,大部分运转人类生活的伟大产品,在2016年以前,都还没被发明出来。

我则常用这个理念鼓励孩子:世界上最好的书还没有写出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你们这一代,还有好多事情要去干呢。

他在书中总结的第十一个趋势是问题比答案更有价值,他的观点是——保险地说,我们还没有问出最重要的一些问题。

"答案将变得廉价,而问题会变得更有价值"。

其实我们生活中看的文章,用的产品,都在试图解决我们的问题。

比如扫地机器人,解决的是我们不想动手扫地拖地的问题。

一把饭勺,解决的是将饭从锅里盛到碗里的问题。

看的一本书,解决的是我们对某个话题好奇心的问题。

包括我最近在看一个分刘海的视频,也是在解决我自己因为常年中分中间头皮快秃了的问题。

越能解决问题的产品,越被需要。

时代在变化,新问题不断出现,因此,需要的是新人才,什么样的人才——能解决问题的人才。

《跃迁》一书说"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

所以,在我狭窄的想象里,"我是学哲学的","我是学化学的"将变成——

"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能解决**的问题,其中,我会用到**、**、**学科的知识,而我具备**、**等技能……,我可以做**职业,也可以当**"

结合时代的需求和个人成长特色,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问题,培养起问好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最终,让孩子找到独属于他的问题,这将是一个极为可行的方案。

有个人的能力、见识的综合。有社会的需求、他人的需求。有积极思维和成长思维、系统思维等。

所以,培养孩子成为一个"I have a Question"的"IQ少年",这将是一个既值得又可行的途径。

我总结出一个IQ少年的公式。

问题+思考+学习+答案+优化=IQ少年。

这个过程中,培养出孩子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坚毅力、跨学科能力等,并逐步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

这里,有两点特别重要:

一、每个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各不相同。

二、每个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

尊重孩子的问题,尊重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那正是孩子独特的地方。

6.我们作为父母,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成为"IQ少年"。

IQ少年的成长过程,不能一步达成,但可一步一步实现。

第一步,拓展孩子见识。

万物皆有滋养。

看书,旅游,可以拓展孩子见识。

新闻,生活,聊天,也可以拓展孩子见识。

孩子多听、多看、多多体验,而不仅仅是学校和培训班的学习。

第二步,培养问问题的习惯。

对日常生活和日常阅读中看到的学到的内容,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比如看到有人在割草,可以问:为什么割草时草的味道会那么浓?

比如读了一篇文章,可以对文章本身提出问题,六六今年学了一篇寒号鸟的文章,她就问:寒号鸟是什么鸟?我和她一起查了资料,才发现寒号鸟根本就不是鸟,而是一种复齿鼯鼠。虽然我小时候也学了寒号鸟,却从未问过这个问题。

第三步,形成找答案的态度。

每次问题,我们并不需要马上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可以启发孩子:你打算从哪儿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不管是通过看书,还是通过在百度上搜索,我们都要鼓励孩子多多动手,主动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甚至可以建立孩子的一个"问题银行",孩子问过的问题,孩子用什么方式找到的答案,孩子对答案的理解,可以用手机上的备忘录语音或者文字记录下来,这也是孩子的"成功日记",但凡有问题,都能够找出答案。

而对于一些找不出答案的问题,也许,就是等待孩子深度学习和待解决问题。

第四步,寻找自己的好问题。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了问问题和找答案的习惯,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的观察力,都能在这些问题中呈现出来。

想象三个孩子,在同一个优美的环境里,有的孩子可能关注的是环境的优美,有的孩子可能关注的人际关系,有的孩子可能宁可找个小角落自己看书。

关注环境的孩子他的问题可能是——这个和那个怎么这么和谐呢?小鸟的叫声怎么这么好听呢?

关注人际关系的孩子的问题可能是——为什么A和B一起玩,不和C玩?我要怎么和他们相处呢?

看书的孩子的问题可能是——这本书讲的这个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而等这三个孩子长大了,他们的心智当然都会更加成熟而广大,他们可能都会去看看美丽的环境,和别人聊聊天,或者一起看看书,但最让他们舒服的事情,可能还是童年时曾经热爱的事情,他们的问题关注点,广度会变,但根本点,还在那里。

第五步,找出自己的答案。

梁宁在《产品思维》里有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优秀的人才会有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

如果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优秀领域,这真是人生一件大事啊。

有自己的问题,去学习,去解答,去尝试,去实践。

这里最能让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实践-失败-实践-失败。

孩子失败得越多,他积累的心智经验就越多。

鼓励孩子尝试,同时,告诉孩子失败的可贵之处,就是这一个阶段里我们最能帮助孩子的事情。

第六步,优化答案。

不断优化,才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方式。

这里需要迭代思维,慢慢找出自己的1.0版答案,2.0版答案……

第七步,找到下一个好问题。

钱理群教授在《致青年朋友》一书对青年朋友有个建议:沉潜十年。

沉,是沉着。

不要着急,不要想着去发言,去参与,心里有数,无论什么情况下,记住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潜,是深入。

定好一个领域,慢慢地积累起你的能力。你越潜得下去,你能获得的东西越多,比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同样的时间,截然不同的收获。

这个建议,对小学生初中生都非常合适。沉下心来,不浮躁。潜下去,找到自己的好问题。

当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好问题时,自己要做什么,人生的重点是什么,会自动展现。

做最值得的事情。得最有价值的果。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