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患有脑瘫、孤独症、多动症、智力残疾、发育迟缓等功能性障碍的儿童,从确诊第一天起,就应接受康复训练。
(相关资料图)
目前,儿童康复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康复人才不足、公立医院场地受限、民营机构发展不规范等,亟须社会各界的关注。
康复资源供不应求
5岁的温雯(化名)来自宁德,外表安静可爱,从小患有脑瘫,行走姿势异常……更让温雯父母困扰的是,当地康复机构已满员,排不上号。5月初,依托公益组织的帮扶项目,温雯来到福州,住进了福其祥中医院儿童康复科。
院长林祥崧介绍,来医院时,温雯耷拉着脑袋,靠着助行器才能踉踉跄跄走几步。经过24天的康复治疗和训练,现在她不但能独坐、抬头,而且能独立行走。“只有尽快、尽最大可能地恢复和重建这些特殊孩子已经丧失的功能,他们才有希望像正常儿童一样。”林祥崧说。
实际上,康复机构少、费用高,是患儿普遍面临的难题,有些患儿在缺乏持续治疗的情况下导致病情恶化。
福鼎王女士6岁的女儿媛媛(化名)患有孤独症。去年3月,她带孩子到当地一家儿童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治疗时发现,一年的康复训练费用高达7万元,如果再加上房租等其他生活开支,一年不下10万元。此外,孤独症患儿必须有人全天候陪同配合康复训练,王女士只能辞去工作,家庭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今年初,王女士家中积蓄用尽,不得不带着媛媛外出打工。近日,当她攒够了钱回到康复机构,却被告知由于康复训练中断,媛媛的问题更加严重了。
记者了解到,福鼎市4所儿童康复救助服务机构,共有287名残疾儿童正在接受康复训练,名额供不应求,一些患儿已排队到半年以后。这4所机构因条件不达标,均未办理医疗机构许可证;教育部门没有相关明确文件,因此它们也没有办学许可证。
既无医疗机构许可证,又无办学许可证,若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福鼎4所儿童康复机构将被关停。“一旦关停,福鼎市400多名残疾儿童只能到外地接受康复训练,将加重他们的家庭负担,增加康复难度。”福鼎市残联理事长王绍橹对记者说,这是他最担忧的事。
据了解,不仅福鼎市,全省在中残联备案登记的463所各类儿童康复机构中,除了医院外,民营儿童康复机构都存在着许可证办理的问题。这一尴尬境地导致儿童康复机构难以扩大规模,康复资源供需紧张。
公立为主民营为辅
儿童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很多公立医院开设有康复科,但场地不足,专业人才紧缺,满足不了患儿需求。
记者在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儿童专科院区康复科了解到,该科收治的儿童康复病种非常多,其中脑性瘫痪、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占多数,而这部分患儿疗程长,需要治疗的项目较多。“目前科室采用的模式是以小疗程康复训练为主,即在院训练一个月左右后出院,回家休息一两周,再入院治疗。”福州市第一总医院康复科主任郭小伟告诉记者,很多家长急切想让孩子接受长期治疗,尽早康复,可是医院由于多种原因没办法满足,为了兼顾公平,不得不采取轮流入院的方式。
于是,很多患儿家长把目光投向民营机构。
康复机构需要对每个患儿进行评估,然后给出有针对性、定制化的训练方法。这需要儿童康复治疗师一对一的干预指导。福安市首康儿童康复中心是宁德首家专业从事特殊儿童治疗的医疗机构,目前接收的儿童有70人,康复训练师却只有30人。中心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医疗机构受到的监管较严格,运营成本高,若从盈利的角度出发,他宁愿选择开办教育型机构。
采访中记者发现,开展儿童康复项目的机构主要是三级综合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康复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康复中心、残联系统或民政系统的儿童康复中心,公立机构为主,民营机构为辅。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除了许可资质,盈利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民营儿童康复机构发展壮大的原因。
不过,近年来儿童康复行业涌现了一些头部企业,如福建省康语科技有限公司。这家专业解决儿童言语社交障碍的机构,在省内已开设24家康复中心。该公司从2017年开始建设自己的“康语学苑”,将多年专注孤独症及发育迟缓儿童康复训练的经验方法形成培训体系,为社会输送儿童康复专业人才。
在公立机构儿童康复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民营机构的发展壮大,可为困境中的患儿家庭提供更多选择。
亟待建立规范标准
我国儿童康复是从脑瘫康复开始,孤独症儿童康复近些年才引起社会关注。此前,孤独症患儿的家庭只能抱团自助,因此,早期的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都是民营企业。这些“草根”机构推动了孤独症儿童康复事业的发展,但缺乏政府的规范引导,产生了一些行业乱象。
“多动症、孤独症等问题儿童,常常不是以单一疾病出现,而是多功能障碍缺陷。针对问题儿童的康复,应从疾病治疗角度出发,而康复本身就是一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因此康复机构需要多学科结合,提高儿童康复水平及服务质量。”福建省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主任刘家瑞教授表示。他认为,民营机构的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偏低,具备康复医疗资质的人员偏少,康复技术也缺乏规范,对问题儿童的疾病诊断不明确,大多靠个人经验;在评估—治疗过程中不够精确,偏于流水性作业,对疗效的评价缺乏一致性;由于康复师数量有限,很多医疗器械由家长代为操作,导致了康复训练无效果以及康复时间的浪费。
具体到人才方面,刘家瑞认为,由于高校缺乏相关的专业设置,儿童康复师所学专业大多属于师范类、学前教育类、心理类、体育类,这些专业跟儿童康复专业领域并不完全契合。因为专业门槛高,公立或民营机构都很难从社会上招到成熟的儿童康复人才,都得从零开始培养,而这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很长时间。
刘家瑞建议,对儿童康复机构,要设立医疗资质评估标准;对机构的服务能力以及服务范围进行等级标准评估;设立儿童康复行业质量培训、督导机制,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提升,促进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标准化运行。他还呼吁,相关部门建立“医育融合”全周期儿童康复专业示范机构,引领促进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记者 张帅)
关键词: